1. 首页
  2. 藏经阁
  3. 大明天下(第五卷)
  4. 大明天下(490)

大明天下(490)(7/7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的老底还在,迭阵法立阵迎敌,倭寇同样占不到便宜,‘今卫所之兵,所习者,不过迭阵法。迭阵法者,兵之正者也。今倭人梁轻捷,设伏用奇能为不败者,正兵也’,问题倭寇大多是散兵突袭,阵战所谓的拒等等用不上,江南网密布,稻田纵横,你想列阵也没摆去,结果往往就是‘以正兵应之未有不溃败也’。(《皇明经世文编(徐谷文集)》)

所谓名将,就是能够及时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,唐顺之据江南地形改良阵法,创立了五个人为单位的鸳鸯伍,戚继光又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十二人为一队的鸳鸯阵应对倭寇,待北上之后,又重新调整编制,备车营,同时编写兵书,传播自己的练兵之法,当然戚少保认为自己只是总结光大了前人的练技术,并非创造,明军训练系得以再次发展步,并在之后的万历朝鲜战争中大放异彩。

时间推至明末,此时的大明帝国忧外患,风雨飘摇,熟悉明军作战方式的后金兴起,攻城略地,屡战屡胜,但也不是说此时的明军就是一即溃的,即便全面溃败的萨尔浒之战里也不乏有潘宗颜这样的亮存在,明军失利后依然能‘即退至前夜驻军之壕,列四方阵,营周围掘壕三层,壕外密布骑兵一层,前列枪炮一排,其兵后之壕沟外,列三排重枪炮,枪炮手皆坐待。其三,众军皆整队以待’(《满文老档》,天命四年三月),算得上有板有,颇有可取之

再之后无论是岛之战还是崇祯十三年的松锦大战,明军从将领到士兵战场表现和战斗意志也都可圈可,与清军打得有来有往,互有胜败,清军赢得绝非一帆风顺,尽清初史料讳败言胜,隐瞒伤亡,但从一些资料和满洲丁变化中仍可窥一斑。(《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》、《满文老档》)

一场战役的胜败军队训练是重要因素,但一个王朝的灭亡却不能全归咎于兵事,大明传国二百余年,制僵化,积重难返,再赶上天灾人祸,朝中忙于党争扯,练再多的兵良将和新式火也只是给对手送菜,反观后金政权,既有在小冰河的气候条件极力拓展生存空间的必要,奠定辽东胜局后已然攻守倒转,统治者尽争权斗争中手段血腥酷烈,但能快速有效整合一致对外,针对明军战术武变化及时调整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,占尽天时地利人和,明亡清兴,有其偶然,但清军能主中原,踏江南,也绝非全靠运气。

其实不光是明军,秦汉唐宋,两千年来中国自有一军事系,不断积累发展,从没断绝,相比同时期的欧洲,那才叫几乎没有军事练。“很稀奇,在15世纪末之前,很少有人提到有过这形式的练”(MichaelPrestwich《剑桥中世纪战争百科全书》),中世纪以来的军事规程中从来没有提到过集练这回事,直到15世纪晚期才有,是由艮第人开始的,要不是西西里十字弓手的现,集练可能要推迟到11世纪。(Rogers,Soldiers’Lives,68–69)直到文艺复兴,欧洲才重新捡起了古希腊的练制度,纳常规,于16世纪中期开始推行,并对此“练的革命”津津乐

说到明末,这是穿越者的重灾区,单穿群穿混合穿,卫星船带仓库,单说群穿吧,不知什么时候起,有那么一些人,认为一群废柴白领,军事素养来源网上,训练平仅限在校军训,盔穿着防刺服,拎着,踢着正步就能去平推明军,甚至任何一支古代军队,不得不佩服这想法,也不知这些能人和梁静茹到底有多熟,古人和今人比较,缺的是见识,不是智力,少的是营养,不是能。

古代军队中的旗帜金鼓号令,相当繁复,不是简单的归结于击鼓而,鸣金而退,不同音的号角声表示不同的命令,士兵还要据命令及时作反应,能达到这些的人,智力能差到哪儿去?何况古代还有军法来帮他们加理解。笔者参加军训时曾看到一位同学,被单拎列,十几遍来一个归队的动作都没明白,最后是得教官认命,这位同学如果放在古代军队中,挨一顿都是轻的,如戚家军那般军法严厉的,直接就是一刀过来,那些只踢了几天正步走个分列式,喊了几声号的大能们,哪来的自信能跟这古代军队放对。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【7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