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外,乡下家家户户都在屋前屋后,田埂,山坡上种了棉花,这也让大部分家庭增收好几元。可以说,只要勤快肯干,一年多挣个十块八块不是问题。这对普通农民家庭来说,是一笔不错的收入。
最重要的是,这些增收并没有影响粮食生产。今年他们公社交的粮跟去年差不多,社员们分到手的粮食也跟去年相差无几。
在不减产影响社员们口粮的情况下,还能实现整体社员的增收,可以说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。
县里对红旗公社的这种模式非常感兴趣,特意向杨书记了解了详细情况。
等年底召开全县总结大会时,领导们在台上特意表扬了红旗公社,并鼓励各公社创新增收,提高社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。
杨书记是既高兴又担忧。
高兴的是他们红旗公社也出了名了,担忧的是,要是其他的公社都一一效仿,他们的服装厂势必会受影响。
但很快他就发现,他想多了。
其他公社可没有一个宋书玉,想复制红旗公社的经验都不可能。
首先便是启动资金的问题,现在县里也很穷,根本不可能拨款给公社,只能靠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,自己想法子解决。可公社更穷,哪个公社都拿不出万儿八千办厂。
这第一步就被拦住了,更别提后面的设备问题,人员招聘组织问题了。
即便能找银行解决自己短缺的问题,但后续能不能将事情办好也是个问号,要是做不好,亏了本,经营不下去,谁来负这个责任?
他们这种社队企业可不像国营场子,有上面兜底。弄得不好,只怕公社干部都要挨批,甚至是头上的帽子不保。
基于种种考量,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公社站出来说要办企业。不少公社都一句话,这要回去跟公社里商量商量再说。
没有达到语气效果,领导们很失望。
杨书记则高高兴兴地捧着“先进公社”的锦旗回去,挂在公社大门口上,然后让小梁将宋书玉这个大功臣请了过来。
宋书玉一到,杨书记就热情地给她倒茶,并将在县里开会的事说了。
“小宋,领导很看好你们服装厂,好好干,争取明年将咱们的厂子打造成百人大厂。”
宋书玉笑着点头:“全靠领导们的鼎力支持,杨书记您放心,我一定会努力的。”
“好,你这小同志有股干劲儿,我相信你。要是遇到什么困难,公社能帮的一定帮。”这次杨书记明显比以往好说话了许多。
只是公社一穷二白的,能帮什么呢?
宋书玉笑了笑:“谢谢杨书记对我们的支持。”
杨书记这次在县里扬眉吐气,兴致很高,滔滔不绝,又说起了县里开会的时,还将县里鼓励其他公社办厂,但没有公社参与的事说了。
宋书玉一听就嗅到了机会。
这不是天赐良机吗?
县领导想推广,将红旗公社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公社,让全县的百姓日子都好过一些,他们厂想要做大做强,但受困于原材料不足。
双方这是一拍即合啊。
宋书玉连忙欣喜地表示:“杨书记这个事好办,可以将咱们公社的种植棉花经验推广到全县。至于多出来的棉花,我们服装厂倒是开着车子,挨个公社地去收,保证一个都不落下,您觉得这主意怎么样?”
这不是得带着兄弟公社一起风光吗?
好不容易得了表扬,杨书记并不想这么快就拉上以前的穷兄弟,他还没过够瘾呢。
“这……你们服装厂忙得过来吗?”
宋书玉笑着说:“忙不过来可以招人啊。杨书记,实不相瞒,咱们服装厂现在卡脖子的就是原材料这一环,布料太单一了,而且数量不够多,只养得起三十多个工人。要想扩大规模,惠及更多的社员,必须增加原材料,不光是棉布,其实我还想请您向上面申请,给咱们拨一部分其他的布料。当然我知道这事您也很难办,但我想要是等咱们
本章尚未读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