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精品其他
  3. 穿进男频搞基建
  4. 第370节

第370节(2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楼喻让冯二笔将奏疏递给他们。

楼喻隐约记得,他当年去孟州时,放望去一片原野,看不到几棵树。如此一来,百姓的确很难寻到燃烧

楼喻咕噜咕噜饮,一穿过胃袋,温瞬间席卷至四肢八脉。

片刻后,四人齐聚勤政殿,均行礼问安。

其余三人也都附和。

奏疏不,但言语质朴恳切,看得楼喻眉不禁皱起。

很多年纪大的、骨弱的,都会因为熬不住,在寒冷的冬夜离开这个人世。

他吩咐:“去叫杨先生和范相来一趟,还有兵尚书和财政尚书。”

这张折上写的容,再次勾起他的回忆。

“都看看,看完说说想法。”

皇帝当得越久,他越受到治理一个国家的艰难。

四人看完之后,互相对视几,兵尚书段衡率先列。

殿

和之后,他便专心批阅奏疏。

这倒是把四人问住了。

倒是范玉笙忽:“此事微臣不知,但臣记得,惠宗在位时,朝廷也曾收到过类似的奏疏,当时为了保证边关的安危,朝廷拨了不少炭款过去。”

他们说的是真心话。

也就是说,孟州的这个问题,已经存在多年了。

北方是有炕的,但光有炕不行,还得有薪柴或木炭充当源。要是没有足够的燃烧,有再多炕也白搭。

没法烧火取,便只能扛。

在吏的整治,而今大盛官府的公文书写尽皆言简意赅,节省了楼喻的时间,没一会儿便批了不少折

楼喻本就贵,他从不缺炭,不是很清楚寻常老百姓冬日有多难熬,忽然听到这样的话,不由愧疚心揪。

孟州的百姓为了能填饱肚,自然是拼命地开垦耕地,林木便越来越少。
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一章继续阅读!)

他当时只顾着思考如何破解北境困局,没有仔细注意过孟州城是什么模样,只记得孟州城的驿馆特别冷,被特别,烧的炭不仅少,烟还大。

“是朕思虑不够周全。”

有些靠山的百姓,还能从山上捡些木柴烧火,像孟州那样的地方,连柴都没有。

他不由问:“孟州林木缺乏,百姓平日是如何烧饭的?”

楼喻第一反应是“退耕还林”。

“陛,孟州乃大盛边关,气候的确苦寒,臣以为,孟州知府这奏疏应该并非虚言。”

“为何?”

在他们里,楼喻是位心系百姓的明君,但富贵,又如何知晓这些事呢?

这是孟州知府写的奏疏。

楼荃迟疑:“陛,即便拨了炭款,孟州也不一定能买到足量的木炭或薪柴。”

他们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件事。

杨广怀立刻:“陛日理万机,臣没能为陛分忧,是臣无能。”

但转念一想,大盛如今的粮总产量还不足以支撑全国百姓过上温饱,真要“退耕还林”,孟州的老百姓就连吃的都没有。

“一到冬日,除最南边,大盛各地木炭的需求量非常,炭价也,不少地方会现一炭难求的况,寻常百姓买不到、买不起,就连薪柴也成了俏货。”

他又翻开一本。

“当务之急,就是避免更多的伤亡。”楼喻达指令,“楼尚书,财政据孟州受灾况,尽快拨适量的炭款,务必保障孟州百姓和将士的生命安全。”

“当地为什么缺少林木?”楼喻又问。

孟州的土地并不沃,庄稼收成不好,越不好,百姓就越开垦,越开垦,林木就越少,森林的消失加剧土壤养分的失,如此恶循环,便成了如今这模样。

“陛,先喝盏茶。”冯二笔适时端茶过来。

孟州知府写这份奏折,就是希望朝廷能够拨些炭送往边关,至少保证边关将士的生存。

楼喻当年从京城使北境,穿过的最后一国门就是孟州城门。

奏疏上说,今年气候比往年还要恶劣,孟州乡野有不少百姓因无柴取而活生生冻死。营中的一些将士也抵御不了严寒,手足都冻坏了。

杨广怀回:“臣在一本地方志上看过,孟州在前朝之前并不缺少林木,但当时的朝廷为了扩大开垦,便命人砍去树林,将树林变成耕地。”


【1】【2】

章节目录